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保山、腾冲(29雄、10雌)标本。
成体:体中等大小,雄蛙体长61 mm,雌蛙体长74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9。雄蛙头长略大于头宽,雌蛙者几乎相等;头顶平;自鼻孔开始,吻部向前甚倾斜,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孔位于吻眼中间,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头顶平;鼓膜椭圆、斜置,距眼近,其纵径约为眼径的1/2,略小于第三指吸盘;犁骨齿列不形成弧状弯曲,外端略超过内鼻孔前角,微微倾斜,但内端不超过内鼻孔后缘;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有吸盘,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第一指吸盘较其余指吸盘小;指长顺序为3、4、2、1;第一、第二指间仅基部具蹼,第二、第三、第四指间约1/3蹼,第一指内侧和第二、第三指外侧缘膜较明显;第三、第四指远端关节下瘤较近端者大;第一指基部内侧向水平方向膨大。后肢长超过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或眼前,左、右跟部重叠颇多;足略短于胫;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除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外,其余各趾蹼均达吸盘基部,蹼缘凹陷明显;关节下瘤小而圆;内蹠突小而扁平、椭圆形,无外蹠突。
体背及四肢背面均有白色角质小颗粒,雌蛙的较雄蛙的稀疏;腹面密布扁平疣,下颌及咽胸部的疣粒较小,雌蛙下颌前部平滑无疣;颞褶几乎呈直线状且略向后斜。
生活时,头体背面及四肢背面为草绿色,其上有稀疏的棕色小斑点;体侧至胯部、股前后侧有许多乳黄色斑点,其大小不等,多镶以酱色边。吻棱、上眼睑外缘和颞褶为浅棕色;瞳孔平置椭圆呈蓝黑色,虹膜绿黄色;指、趾前半段背面紫红色,后段仍为草绿色;肛上方、胫跗关节至第五趾基部和前臂外侧至第四指基部均有一条浅黄色的细线纹。腹面浅紫棕色,其上分布有数目不等的深色斑点。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第二指有乳白色婚垫;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声囊孔大,呈长裂形,位于近两口角部位。
表259 贡山树蛙成体量度(云南保山、腾冲)
Table 25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 Yang et Su
(Baoshan and Tengc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26♂♂ 4♀♀ 项目 26♂♂ 4♀♀
体 长
SVL 53.5—72.2
60.6 66.0—81.5
74.4 鼓 膜
TD 4.0—5.0
4.6
6.8%
5.3
6.5%
头 长
HL 18.5—25.0
12.0
35.0% 24.0—27.0
25.7
35.0% 前臂及
手 长
LAHL 27.5—40.0
35.5
58.0% 37.5—48.2
42.2
57.0%
头 宽
HW 18.5—25.0
21.0
35.0% 24.5—28.2
26.0
35.0% 手 长
HAL 19.0—27.0
21.0
35.0% 24.7—30.0
27.9
38.0%
吻 长
SL 8.5—12.0
9.9
16.0% 8.0—11.4
10.2
14.0% 后肢长
HLL 81.0—117.8
92.6
153.0% 108.0—133.0
120.1
161.0%
鼻间距
INS 5.0—7.4
6.3
9.3% 6.8
8.3% 胫 长
TL 26.0—35.2
29.1
48.0% 36.0—42.0
38.4
52.0%
眼间距
IOS 7.0—8.0
7.3
10.8% 9.3
11.4% 跗足长
TFL 43.0—47.0
44.7
66.4%
59.0
72.4%
眼睑宽
UEW 5.6—6.4
5.6
8.3% 6.5
9.6% 足 长
FL 23.5—34.0
28.3
47.0% 35.0—40.0
37.4
50.0%
眼 径
ED 8.0—9.2
8.6
12.8% 10.0
14.8% 第三指吸盘
FDWⅢ 4.0—5.0
4.8
7.1%
5.2
7.8%
注:本表内体长、头长、头宽、吻长、前臂及手长,手长、后肢长、胫长、足长的数据引自赵尔宓和杨大同编著的《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1997)一书:表70。其他各项数据来自本书6雄、1雌标本。
卵:剖视待产雌蛙,腹内怀卵530粒左右;卵径2.5mm;卵粒乳黄色。
蝌蚪:体宽色深,尾末端钝尖略向上翘起;唇齿式多为I: 4+4/1+1:II,极个别为I:5+5/1+1:II。
成体:体中等大小,雄蛙体长61 mm,雌蛙体长74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59。雄蛙头长略大于头宽,雌蛙者几乎相等;头顶平;自鼻孔开始,吻部向前甚倾斜,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孔位于吻眼中间,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头顶平;鼓膜椭圆、斜置,距眼近,其纵径约为眼径的1/2,略小于第三指吸盘;犁骨齿列不形成弧状弯曲,外端略超过内鼻孔前角,微微倾斜,但内端不超过内鼻孔后缘;舌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粗壮,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端有吸盘,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第一指吸盘较其余指吸盘小;指长顺序为3、4、2、1;第一、第二指间仅基部具蹼,第二、第三、第四指间约1/3蹼,第一指内侧和第二、第三指外侧缘膜较明显;第三、第四指远端关节下瘤较近端者大;第一指基部内侧向水平方向膨大。后肢长超过体长的1.5倍,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或眼前,左、右跟部重叠颇多;足略短于胫;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除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外,其余各趾蹼均达吸盘基部,蹼缘凹陷明显;关节下瘤小而圆;内蹠突小而扁平、椭圆形,无外蹠突。
体背及四肢背面均有白色角质小颗粒,雌蛙的较雄蛙的稀疏;腹面密布扁平疣,下颌及咽胸部的疣粒较小,雌蛙下颌前部平滑无疣;颞褶几乎呈直线状且略向后斜。
生活时,头体背面及四肢背面为草绿色,其上有稀疏的棕色小斑点;体侧至胯部、股前后侧有许多乳黄色斑点,其大小不等,多镶以酱色边。吻棱、上眼睑外缘和颞褶为浅棕色;瞳孔平置椭圆呈蓝黑色,虹膜绿黄色;指、趾前半段背面紫红色,后段仍为草绿色;肛上方、胫跗关节至第五趾基部和前臂外侧至第四指基部均有一条浅黄色的细线纹。腹面浅紫棕色,其上分布有数目不等的深色斑点。
第二性征:雄蛙第一、第二指有乳白色婚垫;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声囊孔大,呈长裂形,位于近两口角部位。
表259 贡山树蛙成体量度(云南保山、腾冲)
Table 25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Rhacophorus gongshanensis Yang et Su
(Baoshan and Tengchong, Yunnan)
单位:mm
项目 26♂♂ 4♀♀ 项目 26♂♂ 4♀♀
体 长
SVL 53.5—72.2
60.6 66.0—81.5
74.4 鼓 膜
TD 4.0—5.0
4.6
6.8%
5.3
6.5%
头 长
HL 18.5—25.0
12.0
35.0% 24.0—27.0
25.7
35.0% 前臂及
手 长
LAHL 27.5—40.0
35.5
58.0% 37.5—48.2
42.2
57.0%
头 宽
HW 18.5—25.0
21.0
35.0% 24.5—28.2
26.0
35.0% 手 长
HAL 19.0—27.0
21.0
35.0% 24.7—30.0
27.9
38.0%
吻 长
SL 8.5—12.0
9.9
16.0% 8.0—11.4
10.2
14.0% 后肢长
HLL 81.0—117.8
92.6
153.0% 108.0—133.0
120.1
161.0%
鼻间距
INS 5.0—7.4
6.3
9.3% 6.8
8.3% 胫 长
TL 26.0—35.2
29.1
48.0% 36.0—42.0
38.4
52.0%
眼间距
IOS 7.0—8.0
7.3
10.8% 9.3
11.4% 跗足长
TFL 43.0—47.0
44.7
66.4%
59.0
72.4%
眼睑宽
UEW 5.6—6.4
5.6
8.3% 6.5
9.6% 足 长
FL 23.5—34.0
28.3
47.0% 35.0—40.0
37.4
50.0%
眼 径
ED 8.0—9.2
8.6
12.8% 10.0
14.8% 第三指吸盘
FDWⅢ 4.0—5.0
4.8
7.1%
5.2
7.8%
注:本表内体长、头长、头宽、吻长、前臂及手长,手长、后肢长、胫长、足长的数据引自赵尔宓和杨大同编著的《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1997)一书:表70。其他各项数据来自本书6雄、1雌标本。
卵:剖视待产雌蛙,腹内怀卵530粒左右;卵径2.5mm;卵粒乳黄色。
蝌蚪:体宽色深,尾末端钝尖略向上翘起;唇齿式多为I: 4+4/1+1:II,极个别为I:5+5/1+1:II。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本种与峨眉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较相近。但本种背面绿色有稀疏的棕色斑点;股前后有乳黄斑点;从吻端至颞褶有浅棕色带纹。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贡山树蛙生活在云南高黎贡山西侧独龙江河谷及南段东西坡海拔1400—2000m一带的山沟中,常栖于阔叶树、竹丛上或水塘、水坑附近的灌丛和瓜棚上以及稻田区。雄蛙鸣声低沉,6月上旬见到抱对的雌、雄成体。曾发现有一只雌蛙和4只雄蛙围在1个卵泡上,其中1雄和1雌正在交配产卵,卵产在水稻田边水草上或悬于水面上的树枝叶片上;蝌蚪生活在静水塘内和稻田中(杨大同等,1978)。
国内分布
分类讨论
讨论 Wilkinson和Rao (2004)、Rao等(2006)认为贡山树蛙是Rhacophrus taronensis Smith (1940)的次同物异名。但杨大同和饶定齐(2008: 113)仍将贡山树蛙记载为有效种。
本书主编由于没有对比核查上述两种标本,因此暂保留其种名。
本书主编由于没有对比核查上述两种标本,因此暂保留其种名。